
你们以为柴荣即位的时候,天下大势是怎么样的?郭威建立后周的同一年,马楚被南唐攻灭了。
这个南唐可以说是五代十国里较强的,还与北方的契丹人形成了针对后周的同盟。
契丹人频频犯边,也始终在支持北汉。
更何况在947年契丹南下攻灭后晋的战役中,契丹人在中原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形势对后周并不是那么有利。
柴荣是怎么破这个局面的?
先对威胁较大的北汉、南唐和后蜀动手。高平之战击败北汉和契丹联军,后晋灭国以来一蹶不振的中原局势终于得到缓解。
这一战的含金量很高,面对契丹后汉联军,后周军在前期节节败退,关键时刻正是柴荣的御驾亲征,在大将樊爱能、何徽不战而降的情况下,硬是打赢了。
如果高平之战失败,北军可以推进至黄河南岸,开封再无天险可守,柴荣可能就是下一个石重贵。
展开剩余72%这一战打趴了后汉,为后周赢得了大把时间和战略空间。
随后柴荣迅速调转枪头,通过对南唐的大规模用兵,尽取南唐江北之地,从此强盛一时的南唐在这场逐鹿天下的博弈中基本出局。
柴荣打击南唐的另一目的,就是在未来与契丹人的决战前,先解决后顾之忧。
这里就可以看出柴荣统一天下的战略规划是要明显高出赵匡胤一筹的双融配资。
柴荣打较有威胁的割据势力,意在解除威胁,而且明白一个道理:死子不用急着吃,要把战争资源用在重要的方向。
也就是利用战略窗口期打崩契丹,收复山西和幽云。这个窗口期非常难得,彼时辽国当政的是昏君耶律璟。
因此在打残了南唐后蜀后,柴荣随即就挥师北上试图光复幽云十六州。
但是天不假年,一代英主身染重病,这场意在光复幽云的北伐就此落幕。柴荣在位前后,对面辽国那边正是辽穆宗耶律璟时期,这货是个昏君。
从历史视角来看,柴荣时期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很好时期。
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死之前那次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已经收复三州,就在准备打第四个州的时候英年早逝。
而到了赵匡胤时代,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拖到了辽国中兴之主辽景宗耶律贤上位,他还有个厉害的女人——萧绰。
等赵匡胤扫平南方后,想收复燕云十六州时,辽国已经安然度过了危险期。自此中原再也没有收复燕云的机会。
柴荣辉煌的战绩无疑是高平之战,这一战让人仿佛看到了虎牢关的李世民。
柴荣就是李世民之后,朱元璋之前这700多年时间里,汉族皇帝里的佼佼者。
至于说柴荣的军事能力不如赵匡胤的,赵匡胤继承的战略局面,是柴荣打下来的。
柴荣把当时综合国力排行老二的南唐打残废了,真想收拾南方诸国就是推的事。
武平,荆南,吴越,漳泉这种势力基本就是一纸劝降书的问题,便是看起来幅员不小的南汉也不是中原一合之敌。
柴荣不算过度神话,更多的是情怀分,和诸葛亮、岳飞一样留给后世无限的想象空间。
柴荣英明神武,是一个低配版的李世民。柴荣如果不早死,正常死亡的话,这个世界上可能就不会有宋朝这个朝代。
赵匡胤的宋朝的出现,是一个历史偶然性事件,他的前提是:柴荣年轻死亡且儿子年幼。
柴荣可惜就可惜在这里,他是自盛唐之后,朱元璋之前的六百年中,具有雄心壮志,并且有这个能力和时机的皇帝。
赵宋的先南后北当然更稳妥,但也给了辽国从混乱中恢复过来的时间。
柴荣狠的地方在于战略眼光,先把周边有实力的割据势力揍一顿,然后集中精力乘辽国昏君当政朝政混乱发起北伐。
但他死在了决战之前,谁也不知道柴荣的高度有多高。
柴荣有三个十年计划,即“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不过他仅仅在位六年,头一个十年都没活过。
这六年里他攻克了后蜀的四个州,南唐的十四个州,以及辽国的燕云三州,但打完这三个州以后就突然暴毙了。
也许,多给柴荣几年,他能完整收复燕云双融配资,但历史没有如果,这也只能存在于无尽遐想之中吧。
发布于:北京市鑫东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